>>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1 -> 新春走基层
探寻发射旧址 传承航天精神
——访“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原址
2021-02-25 11:06:44   
2021-02-25 11:06:4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酒泉2月24日电 2月24日上午,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遥感三十一号03组卫星。而在40公里之外的东方红卫星发射场,也迎来了一批前来参观的游客。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就是从这里飞向太空的……”站在发射塔架前,讲解员宗倩祖的深情介绍,让参观者感受到51年前那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1970年4月24日,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发射场,夜空慢慢黑透,发射指挥员下达了“一小时准备”的命令。

  发射场区万籁俱寂,聚光灯如白昼一般,照在矗立在发射塔架上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上。

  “点火!”21时35分,随着指挥员的一声命令,白色火箭喷出橘红色的火焰,载着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飞向浩渺太空。

  26年后,东方红卫星发射塔架光荣退役。2018年,经过修缮的东方红卫星发射场,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新亮相。

  26岁的宗倩祖是这里的负责人,他和另外3名同事在此值班、巡视、打扫环境、接待游客,日复一日。

  “每周都有人来参观,5月到10月中旬,是我们接待高峰期。”在这里已经值守3年的宗倩祖说。

  1月13日,一场7级沙尘暴袭击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方红卫星发射场的风力达8级,窗户玻璃不停震颤,窗外灰蒙蒙一片,能见度不足100米。

  趁风力稍小的间隙,宗倩祖戴上口罩,把东方红卫星发射场及其外围巡视了一遍。

  “大大小小七八十个房间、水塔、运电设备等,是我们每天要巡视的,巡视一圈大概一个半小时。”宗倩祖边介绍边领着记者走进当年执行发射任务的试验区。

  距离塔架500米、深埋在戈壁沙丘下的指控室,是“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任务的指挥所。当年参试的仪表设备虽已陈旧,但依然保存完好。

  20世纪50年代,在毛主席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下,大漠戈壁的航天人向着宇宙进军。

  在缺资料、缺设备的困境下,白天,科技人员顶着烈日扛水泥、搬砖头、打地基,进行各项建设;夜里,守着煤油灯啃书本、画电路图,拿着用罐头盒、三合板制作而成的简易模型展开研究。

  “晚上躺在床上,还在背原理、背公式,在手心上、肚子上来回画符号。”回忆当年,技术专家吕琳记忆犹新。

  为了建设发射塔架,中国航天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代价。

  “戈壁滩夏季炎热,地下加注库房通风不畅,1名施工人员进入地下加注库房时,突然发生爆炸,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当时担负工程建设任务的汪远续回忆。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伴随着发射中队中队长张积华的点火口令,操作手胡世祥果断按下了发射按钮,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托举着“东方红一号”卫星直刺苍穹。

  “那天晚上,发射场鞭炮声、锣鼓声震天响,每个人都像孩子一样,挥舞着手中一切能够拿到的东西,又蹦又跳。”张积华回忆。

  青山巍巍,弱水潺潺。如今,东方红卫星发射场虽早已退出航天发射的历史舞台,但在《东方红》乐曲的激励下,广大科技人员逐梦太空的脚步一刻也未曾停歇。

  2018年1月19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以“一箭六星”方式成功将吉林一号视频07星、08星和4颗小卫星精确送入预定轨道。

  这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自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执行的第100次航天发射任务。数十年间,一代代酒泉航天人将东方红、实践、墨子、悟空等100多颗卫星、11名航天员送入浩瀚太空,见证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谱写了中国航天史上举世瞩目的辉煌篇章。(李国利、奉青玲、郑伟杰)

【编辑】:张海燕
【责任编辑】:张海燕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